7月5日,水土保持司在山東濟南召開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工作推進會,深入學習貫徹鄂竟平部長關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精神,總結交流各地經驗做法,分析形勢、明確任務,部署推進新時期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工作。水土保持司司長蒲朝勇參加會議并講話,副司長劉輝主持會議并作會議總結。
蒲朝勇指出,2017年以來,各流域機構、各省水利水土保持部門及監測機構按照水利部統一部署與要求,有序推進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總體來看,監測和信息化工作還不能完全適應新時期水土保持行業管理和社會管理的需要,各地工作發展不平衡,在思想認識、工作措施,以及數據錄入、系統建設和成果應用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蒲朝勇系統分析了新時期中央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放管服”和機構改革大背景下水土保持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傳達了部黨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治水興水新思想的要求和鄂竟平部長關于水土保持監測工作的指示精神。他強調,監測和信息化工作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也是當前工作的薄弱環節,各級水土保持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真抓實干,下大力氣把監測和信息化工作抓好。
蒲朝勇指出,做好新時期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工作,必須深入學習領會鄂竟平部長的指示精神,圍繞管理需求和存在的差距,找準工作重點,明確工作目標和實施途徑。
一是要精準及時發現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依法依規及時嚴肅查處。通過共享自然資源部國土變更調查成果,利用水土保持數據管理平臺判別,對發現的生產建設項目違法違規行為線索,組織進行現場核查并嚴格執法。要在今年工作的基礎上,到2019年實現生產建設項目區域信息化監管全國全覆蓋,到2020年按季度實現全國全覆蓋。
二是要定量掌握全國、重點區域和特定區域水土流失狀況及變化情況。中央和地方分工負責、協同開展年度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從今年開始實現全國全覆蓋,定量掌握全國到縣級行政區域及重點區域的水土流失面積分布,及時反映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為生態文明與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等制度的落實提供支撐。同時,按要求有序推進監管重點監測、案件查處監測、監測點監測等點上工作。
為加快推進監測和信息化工作,蒲朝勇提出了八方面要求。
一是全面開展水土流失動態監測。2018年必須實現全覆蓋,各省要按照部里統一安排,抓緊落實省級承擔的任務并確保不折不扣完成。
二是要推進生產建設項目信息化監管全覆蓋。在全面完成今年工作任務的基礎上,有條件的省份要積極與省級國土資源部門溝通,共享有關成果,擴大信息化監管范圍,為明年實現監管全覆蓋積累經驗。
三是有序開展監測點監測、監管重點監測、案件查處監測和特定區域監測。
四是要切實抓好數據的錄入和管理。按照統一的標準規范,全面錄入各類數據,夯實信息化監管應用基礎。
五是高度重視成果的應用。要及時發聲,向社會發布公報。監測成果要與監管、執法工作緊密結合,把成果切實用到考核、追責、約談、預警等管理及各項制度的落實中。
六是要做好水土保持業務系統需求分析及系統開發。按照部黨組的統一部署要求,認真研究提出各級水利水保管理部門、不同層面用戶的需求。
七是要建立水土流失生態安全預警制度。落實中央要求,將水土保持生態安全紅線分解到省、由省分解到市縣,并研究建立水土流失生態安全預警機制。
八是開展監測點優化布局和調整前期工作。
蒲朝勇強調,做好新時期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工作任務重、要求高、難度大,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要發揮好技術支撐作用,各流域機構和省級水土保持局處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履職擔當,在工作推進過程中認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上下努力、克服困難、狠抓落實。要落實各級監測機構職責,大力加強能力建設,充分利用先進技術手段。要力爭通過兩年時間,推動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工作取得質的提升。
劉輝在總結講話中強調,各流域機構、省級水土保持部門和各有關單位要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轉變工作思路,轉變工作作風,敢于擔當、勇于作為,切實把會議精神和各項要求貫徹好落實好,推動水土保持監測和信息化工作取得新成效。
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主任沈雪建在會上介紹了一年來中心開展的工作及下一步工作重點。水土保持司監測協調處解讀《水利部辦公廳關于做好年度水土流失動態監測工作的通知》。珠江委及太湖局水土保持處、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和北京市、內蒙古自治區、江蘇省、福建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云南省、貴州省水利廳水土保持局處等12個單位作了交流發言。與會代表就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研討,并提出了針對性意見建議。會議特邀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綜合中心主任于貴瑞和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張增祥作專題講座。
各流域管理機構、各省(區、市)水利(水務)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水利局水土保持局(處)主要負責同志,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有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
以上就是從事資質代辦小編整理的關于水土保持監測的一些相關事宜,如果大家還有其他疑問的話可以進入網站在線咨詢或者電話咨詢哦!
文章來源:中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