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我國互聯網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回眸“十三五”,我國的互聯網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互聯網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改善民生的新抓手、信息傳播的新渠道、民眾生活的新方式、觀察時代的新窗口,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變數和機遇。
整體來看,“十三五”期間,我國互聯網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基礎支撐、創新驅動、融合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中的地位顯著提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要有新動力,互聯網在這方面可以大有作為。”
產業加快升級,實力大幅增長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發展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互聯網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態。
截至2020年三季度,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達181家,是2015年的1.5倍,總市值達16萬億元,是2015年的3倍,共有10家企業進入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三十強。獨角獸企業數量達218家,全球占比超四成,其中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超級獨角獸企業共7家。今年上半年,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營收規模合計1.3萬億元,同比增長14%,其中電商、游戲、在線教育等業務保持高速增長。
企業綜合實力、競爭能力顯著增強,互聯網產業升級加快,涌現了一批骨干龍頭企業。《福布斯》發布的2019全球數字經濟百強企業榜單中,我國有14家企業上榜,中國移動、阿里巴巴躋身前十。一些科技型獨角獸企業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相關領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員胡潤表示:“中國應該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擁有最多獨角獸企業的國家。在中國經濟增長放慢速度的大環境中,這些以新經濟為特征的獨角獸企業代表的是增長速度最快、最具潛力做到上規模的企業。”
創新能力突出,驅動生產生活
“十三五”期間,站在創新驅動戰略和“互聯網+”國家戰略的雙風口下,互聯網扛起了過去五年發展的創新大旗。自從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并正式確立其為國家戰略以來,互聯網逐漸跳出一個行業的范疇,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各部門、各地政府紛紛出臺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新理念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融合,并催生出一個個新業態、新模式。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偉表示,互聯網作為數字化浪潮的重要驅動力,與實體經濟融合程度不斷深化、范圍不斷拓展,推動數字經濟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新模式、新空間。
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興起。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十三五”時期,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相關舉措,為加快推動5G技術的研發、推廣和基礎網絡設施的建設打下堅實基礎。5G推動移動通信技術開啟了從消費側向生產側全面滲透的進程。5G有望成為社會信息流動的主動脈、產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數字社會建設的新基石,其影響力已遠遠超出信息通信行業范疇。
消費互聯網應用全面移動化。截至2020年8月底,我國國內市場上監測到的移動App數量為351萬款,第三方應用商店的分發總量累計達到14243億次,實現衣食住行娛全場景覆蓋。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業務發展引領全球,2019年我國網上零售額達10.6萬億,是2015年的近3倍,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347萬億元,是2015年的15倍。共享單車、社交電商、反向定制等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拼多多成立不到三年就成功上市,目前已成為全國頭部電商平臺,市值超900億美元。
工業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目前,工業互聯網在重點領域應用取得顯著進展。截至今年6月底,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1.1%和71.5%。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規模將達3.1萬億元左右,加快形成新動能、新增長點。正泰新能源與阿里云ET工業大腦合作的AI質檢可實現單、多晶電池片EL缺陷的毫秒級自動判定,識別隱裂、黑斑等20余種瑕疵,相比人工檢測速度提升2倍以上。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碼頭,每臺設備、每個環節、每個用戶都是數據的生產者、傳送者和消費者,工業互聯網就像流動數據的“毛細血管”一樣,重新定義港口的形態。
普惠民生效果顯著,公共服務加速一體
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較2015年增長2.5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0%,較2015年提升16.7個百分點。尤其是農村網民加速普及,規模達2.85億,占比達30.4%,較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網絡覆蓋持續擴大,電信普遍服務試點深入推進,全國行政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98%,農村城市基本實現“同網同速”。城鄉網民互聯網應用不斷豐富,在政務、教育、醫療、文化等多個領域享受著互聯網發展紅利。
政務服務方面,數字政府構建穩步推進。297個地級行政區政府開通“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傳播渠道,總體覆蓋率達88.9%。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各省(區、市)、國務院各部門均開通網上政務服務平臺,“一網通辦”服務事項占比持續提升。互聯網+公共服務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
教育方面,我國已基本實現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寬帶網絡全覆蓋,在線教育已成為提升貧困地區教育水平,激發內生脫貧動力的有效途徑。百度、騰訊、掌門1對1等企業幫助貧困地區中小學建設智慧課堂,利用互聯網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阻隔,將高品質的教育資源傳遞給偏遠地區的學生。
醫療方面,城市優質醫療資源通過互聯網技術向農村偏遠落后地區流動,有效解決偏遠貧困地區缺醫少藥、資源配套不足等問題。甘肅省遠程會診網絡已覆蓋全省所有(市)縣級醫院及80%的鄉鎮衛生院,網絡醫院達1495家,會診量累計達4.6萬余例,直接或間接為患者節約費用近5億元。
文化方面,初步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網絡,13萬處文物保護單位和近5000個博物館通過門戶網站、手機App等多種渠道,更加便捷的走進千家萬戶。在青海,“數字青海”“公共文旅云平臺”等重大信息工程實施建設。依托青海省圖書館、文化館初步建成公共文化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成1個省級中心、43個縣級中心、358個鄉鎮基層服務點和4169個行政村基層服務點。
展望“十四五”,以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產業應用也將愈發成熟。新一輪互聯網浪潮將助力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人民群眾也必將享受更多互聯網發展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