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進稅收大數據平臺建設助企惠企
讓好政策主動找企業
日前,浙江恒寧科技有限公司在溫嶺市稅務局工作人員遠程指導下,收到了一筆高達560.32萬元的退稅款。類似的退稅,以往需企業自行對照政策去申報,常出現“盡管有好政策,企業卻沒能享受”的遺憾。
2020年,我省有納稅人562萬戶,但全省稅務系統的工作人員僅2.4萬人。如何讓有限的人手完成繁重的任務?如何讓企業不再有“錯失好政策”的遺憾?2020年底,浙江稅收大數據平臺完成一期建設,重點開展了平臺搭建、數據匯總、數據整理、應用開發和運營體系建設等5方面工作。
通過稅收大數據平臺,政策與企業自動匹配,平臺把相應政策推送給企業,遇到企業即將錯過申請期限時,還會提醒工作人員前往問詢、服務。
目前,平臺已整合19個系統、14T數據量、36萬數據項,開發了通用查詢、創新應用、智能中心等115個示范應用模塊……數字化手段,讓稅收工作從原來的被動管理,變為建起主動服務的體制機制,每一個納稅戶的細微變化,都能被平臺檢測到,并作出反應。
去年此時,我省不少企業面臨復工復產困難。各地稅務部門主動對接企業訴求,針對企業產業鏈不暢等難題,通過大數據分析、目標對象篩選、線下溝通對接,建立起原材料替代供貨商快速響應等機制,幫助企業打通上下游供銷渠道。
“我們猶如從短暫失明,到一下子有了‘千里眼’。”浙江東皇盛品門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騏瑋記憶猶新,當時企業庫存原材料所剩無幾、原供應商又尚未復工,當地稅務部門通過大數據平臺的匹配,順利為企業找到數家替代供貨商,挺過了最困難的階段。
浙江金藝建設有限公司負責人季益法至今還有點難以相信,作為一家小微企業能拿到50萬元信用貸款,讓快要枯竭的資金鏈充盈起來。給他這筆貸款作“擔保”的是麗水市稅務局,起到關鍵作用的,是一份企業納稅信用報告。
“小微企業貸款難,難點在于信息不對稱,銀行不掌握企業的核心數據。這些數據,稅務部門最清楚。”麗水市稅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跑數”的數字化信息和“跑街”的社會化信息相結合,才能為企業精準、立體“畫像”,作為信用貸款的重要參考。
麗水市在“稅金銀企”四方合作機制下,通過納稅信用結果運用,放寬了信貸的條件,使受惠企業范圍從納稅信用A、B兩級拓展到A、B、M三級,由此讓近3萬家M級企業也能享受信貸。去年,當地累計為3796戶納稅人授信約23.8億元,其中為小微企業授信約17.8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