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知識產權案件頻頻發生,此前知識產權日設立是政府機構要在世界范圍內營造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營造鼓勵知識創新的法律環境。
此前的視覺中國網絡知識產權案件備受熱議,暴露了互聯網領域內侵犯知識產權的形勢還比較嚴峻,因此,難以保護權利人的利益,影響了科技創新能力和網絡經濟的健康發展,甚至可能影響國際聲譽。但同時我們也了解到當前互聯網侵犯知識產權方面存在的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1、網絡本身的特點決定了網絡侵權案件極易發生,舉證責任難以落實,保護難度加大。網絡的開放性和共享性使得任何網絡用戶都容易復制、下載和轉載權利人的作品,侵權行為極易發生。
網絡的即時性使得修復網絡侵權的證據變得困難。如果不及時保存,很可能會轉瞬即逝,必須通過公證機關進行保存,增加了難度和成本。網絡的匿名性使得網絡的虛擬身份不可能與真實身份一一對應,從而使得侵權責任主體的認定更加困難,降低了侵權人受輿論監督的可能性,導致社會道德約束薄弱。
2、網絡行業協會組織不完善,無法有效監督其成員的各個方面。尤其是第三方網絡應用平臺企業等市場運營商在網絡宣傳、交易和服務提供活動中仍然缺乏自律標準。
3、網絡侵犯知識產權的法律規范還不完善,甚至在某些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對于電子證據的證明標準、舉證責任分配原則、電子證據的審查和認定以及賠償金額的具體確定沒有統一的判斷標準,導致許多侵權案件在實踐中無法處理。
為此,建議完善相關法規如下:
一是繼續推行網絡實名制,并從技術和制度層面防范實名制帶來的風險。《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絡接入、域名注冊服務、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入網服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推行網絡實名制,有利于對侵權責任主體進行追責,也對網絡用戶的活動產生了約束,但也容易使各個互聯網平臺成為黑客攻擊的目標,增加網民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因此,各大互聯網平臺應盡快從技術和監管兩個方面完善自己的防御系統,國家有關部門也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保障互聯網用戶的信息安全。同時要從技術上解決驗證個人身份與終端的一致性問題,對冒用他人身份證注冊賬號的行為要實行相應的監管和懲罰制度。
二是利用新興科技手段保護網絡知識產權權利人合法權益。對于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人的版權保護,除使用傳統的標注作者或發表版權聲明外,可采取電子簽名、電子水印、密碼鎖、反復制設備等技術手段,防止網絡用戶隨意復制、下載或轉載權利人作品,以有效減少侵權行為發生。在電子數據存證和保全方面,可依靠第三方電子證據平臺等技術手段,破解網絡知識產權案件舉證難、認證難問題,為審判實踐提供科技支撐。
三是建立網絡知識產權保護相關部門之間的協作溝通機制,乃至跨地域、跨國境的全方位保護大格局,形成強大的保護合力。比如,我國公安機關走出國門,與35個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執法機構聯手打擊、防范網絡知識產權犯罪活動方面取得的經驗。
再如,阿里巴巴集團發起成立了打假聯盟,在全球范圍內與多個知識產權保護組織合作,共建項目上線,形成大數據下的打假模式。此外,陜西高院積極與陜西省知識產權局、自貿辦、部分高校、科研單位等建立座談、聯動、協調、創新、合作、通報等六項新的機制,構建起了知識產權保護大格局。應該說,在建立協作溝通機制方面,我們做了一些工作,但還須加大力度,形成更加強大的保護合力。
四是完善有關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的法律規定。我國目前沒有一部獨立、系統的網絡法,各種網絡規定散見于各個部門法中。立法機關應借鑒先進國家的網絡侵權立法,適應網絡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新要求新趨勢,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依法保障網絡活動的健康運行。
五是加強知識產權行業、企業自律,建構行業監管體系和企業自查自律體系。盡快建立網絡行業協會組織,制定嚴格行業規范。
六是增強全社會對網絡環境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未來全球競爭的關鍵是知識產權競爭,引導全社會把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提升到國家大政方針和發展戰略的高度去認識和重視。尤其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還處于發展中階段,國民的保護意識還比較薄弱,更應加大宣傳的力度。
上述便是為您整理的“網絡知識產權”相關資訊,如有相關疑問直接撥打→13391522356←獲得一對一服務咨詢服務。如果這樣還不夠,不如嘗試掃碼關注大通天成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