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北京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數量均居全國各城市首位。今年,北京專精特新企業再次擴容,截至目前,北京市已累計培育認定6323家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小巨人”企業達795家,數量均居全國前列。
在日均誕生740多家中小企業的北京,哪些企業成為專精特新“領頭羊”?這些創新企業對北京又意味著什么?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聯合北京市經信局發布《2023年北京“專精特新”圖譜》,讀懂北京“專精特新”企業加速進階以及“北京智造”之路。
北京“小巨人”企業數量居全國各城市第一
相比2022年末,北京頭部中小企業再次擴容,中小企業階梯梯次發展的格局逐漸形成。今年7月,工信部公示第五批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北京新增243家企業。截至目前,北京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632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95家,“小巨人”企業數量居全國各城市第一。
北京專精特新企業整體表現出“高精尖、高研發、高成長”特點。2022年北京專精特新企業平均主營業務收入超1.3億元,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約18%,近八成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占營收比重在95%以上。超八成屬于十大高精尖產業領域,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工業軟件、高端裝備設備、醫藥健康和新材料領域。超三成企業研發人員占比在20%至40%區間,戶均發明專利約10項。
今年上半年,專精特新企業成為北京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規模以上工業中,“專精特新”工業企業產值增長4.7%,超過全市平均增速,其中25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工業企業產值增長17.0%。1月至5月規模以上“專精特新”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8%,均高于北京全市平均水平。
超八成來自三大行業 34.3%位于海淀區
北京專精特新企業集中在哪些行業?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整理發現,北京專精特新企業主要集中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制造業三大行業,企業數量均超過1000家,占總數的84.4%。
從區位分布來看,海淀不僅是北京高校的聚集地,還在中關村等地匯聚眾多科技創新型企業聚集區,是北京專精特新企業的重要陣地。截至今年上半年,海淀區專精特新企業數量達2170家,占北京專精特新企業總數達34.3%,朝陽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專精特新企業數量分別為683家和566家,占比分別達10.8%和9.0%。
與此同時,海淀區也是北京擁有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數量最多的企業,共有332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位居第二,占總數12.33%。昌平區“國家隊”企業數量超過朝陽區,成為北京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第三聚集地。
此外,不同區域產業發力方向不同,專精特新產業分布也出現差異。專精特新含量最多的海淀區,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和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企業的集中度較高。北京專精特新企業中,超過半數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聚集在海淀,擁有34.1%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企業。
而專精特新企業數量位居第三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林立,北京1272家制造業專精特新企業中,243家聚集在經開區,是北京重要的制造業基地。
創業板、科創板是主陣地
企業若要高質量發展,也就意味著需要更高的資金投入和更強的研發力量支持。北京建立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掛牌服務庫,開展專精特新企業儲備、掛牌、晉層、上市“四大工程”,為北交所貢獻了超過1/10的上市企業。
北京專精特新企業主要在哪些板塊上市?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發現,截至2023年8月22日,北京已有144家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其中創業板數量最多,達5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43家。2021年,北交所正式開市,為眾多中小企業提供新的上市渠道。今年北京專精特新企業中已有10家企業IPO上市,其中登陸科創板和北交所數量均為4家,其余兩家登陸港交所。為了助力企業健康發展,北京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專屬“服務包”,提供技術、經營、市場、融資、人才等全面診斷咨詢服務,政府搭建起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橋梁。北京實施中小企業“暢融工程”,將專精特新企業納入信貸綠色通道。截至5月底,“專精特新貸”惠及專精特新企業3389家次,專精特新保”惠及專精特新企業2463家次。6月30日,證監會發布首批“專精特新”專板運營機構名單,北京股權交易中心位列其中。未來,北京“專精特新”專板將通過金融服務模式和產品創新,建立起有針對性的綜合服務體系,引導各類資本向創新型中小企業早期階段延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