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北京亦莊(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先后出臺30余項普惠性政策,年均投入資金規模超50億元,促進高精尖產業高質量發展,組合效應凸顯,預計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將超25%。
30余項普惠性政策,打造全生命周期助企服務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沈永剛介紹,北京亦莊按照“產業分塊、企業分層、聚焦創新、要素支撐”的原則,圍繞“共性要素+產業專項”的思路,在金融支持、土地空間保障、服務企業、先行先試、政策兌現等方面先后出臺了《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關于進一步促進專精特新、國高新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30余項普惠性政策,年均投入資金規模超50億元,支持企業創新發展。
圍繞金融支持,北京亦莊出臺設立100億元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同時設立科技創新專項資金,每年安排4億元科技創新專項資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以股權投資方式支持初創期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出臺以專精特新、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型企業為支持對象的政策措施,進一步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服務和支持力度;出臺支持企業上市發展專項政策,對成功上市的企業給予最高1200萬元的專項獎勵。
為加大土地空間保障,北京亦莊今年9月出臺《亦莊新城城市更新實施辦法》,進一步推廣“50年國家戰略項目+20年彈性出讓+先租后讓+代建標準廠房+城市更新”的五級供地模式,每年推進不少于100公頃土地開展城市更新。此外,創新高端產業供地模式,先后出臺《社會投資工業類項目“拿地即可開工”審批服務指引(試行)》,各審批部門通過靠前服務和業務協同,加快產業項目落地。
“下一步,將不斷探索產業用地的精細化管理方式,開展工業用地“彈性增容”試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分層供應等土地管理模式創新,在盤活存量土地的同時,加快超260公頃土地的一級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提供“拎包入住”式的服務,更好滿足產業項目落地需求。”沈永剛透露。
在服務企業方面,全國首創“亦企服務港”模式。四年來,亦企服務港累計走訪企業50000余家次,解決企業訴求近6000件,讓企業“小事不出廠、大事不出港”;圍繞主導產業成立工作“專班”,為企業提供一對一的“一站式”“管家式”專業服務,實現政策鏈、資金鏈、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的有效組合。
不斷探索制度創新和服務創新。2022年,“一業一證”“首席審批師”“施工許可告知承諾制”等12項改革舉措全市推廣。2023年,北京亦莊又率先探索工業用地使用權帶設計方案供應、為重點項目提供“一企一冊”規劃手冊,打出了“帶方案入市”+“一企一冊”+“責任規劃師”+“首席審批師”的服務組合拳,打造極優服務,極簡審批,探索形成了“1+4+N”的“定制化”服務模式。
此外,北京亦莊出臺全國首創的《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辦法》,在全市率先打造政策兌現綜合服務平臺,成立了專門統籌政策兌現的部門,實現惠企政策統一發布、集中兌現、精準推送、智能核驗、免申即享。
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超過25%
在“一攬子”政策的支持下,北京亦莊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速。下一步,北京亦莊將繼續抓好政策落實,進一步夯實實體經濟壓艙石地位,提升亦莊新城綜合承載能力,加快高質量發展。
沈永剛介紹,“十四五”期間北京亦莊還將通過實施6大行動、22方面任務舉措,進一步彰顯國家戰略任務支撐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增強區域協同發展帶動力,打造國際一流高端產業綜合新城。
具體來說,實施產業能級提升行動。北京亦莊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集成電路產業生態,高水平建設國家信創基地,完成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3.0階段建設,啟動4.0階段向全市拓展,建成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等六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實施創新生態優化行動。強化與三大科學城國家實驗室的合作,實現“三城”向經開區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超過500個;重點領域“一業一策”出臺人才引進支持政策;不斷加強與各交易所深度合作。實施改革攻堅賦能行動。深化“三個一”改革,落地一批“一件事”集成服務場景,實現“一業一證”高頻許可證全覆蓋,在重點領域開展一體化綜合監管,打造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實施開放協同共贏行動。打造“兩區”一站式服務平臺,率先推出涉外“一件事”集成服務和涉外服務綜合窗口,實現“兩區”入庫項目600個以上,加快亦莊綜保區高質量建設。實施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繼續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打造一批“零碳車間”“零碳工廠”;圍繞智慧能源互聯網、氫能、儲能等重點領域開展技術研發攻關,實現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化示范應用;著力打造零碳新城,建設高顏值綠色城區。實施品質新城創建行動。打造智慧城市樣板,前瞻布局云、網、算力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時尚消費新高地;打造沒有大城市病的宜業新城,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兒童醫院落地,支持本市優質辦學主體開展跨區域集團化辦學。
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比重超過25%,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65萬元/人左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300家,專精特新企業突破900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達到15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