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深化“放管服”政策,國務院緊隨著兩會結束推出一系列關于民生創辦公司的第一道門檻(注冊公司)改革,打出“加”“減”“進”“退”等一連串政策組合拳,為民生創辦注冊公司推進社會創造力。那么都有哪些“加”“減”“進”“退”政策?
“加”——“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隨著公司注冊制度改為“認繳制”,創業注冊公司壓力減少,實施“雙創”政策,促使眾人的奇思妙想變為現實,涌現出更多各方面的“專業人士”,讓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更好地發揮我國人力資源雄厚的優勢。
另一方面,采取包括“雙創”在內的各種方式,允許和鼓勵全社會勇于創造,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助于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打破了民生注冊公司的困難,眾多中小微企業開始大量增加,促使民生經營公司增加信心,這主要得力于政策的變化在市場上取得良好的效果。
“減”——成立企業成本降低
從兩會召開以來從“一日內完成公司注冊”到“公司簡易注銷”的改革措施,讓創業者注冊公司去掉繁瑣流程,民眾辦事更省時、省力、省心。
辦理營業執照從“三證合一”“五證合一”再到“多證合一”,充分整合涉企事項目錄;在全國有序推開“證照分離”改革,穩步實施“照后減證”,對第一批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實施分類改革;拓展登記注冊全程電子化,推進電子營業執照廣泛應用,變“企業跑路”為“數據跑腿”……
一系列改革舉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大大提高了登記注冊效率,降低了開辦企業的制度性成本,讓企業和創業者“輕裝上陣”,提振了全社會的創業信心。
“進”——營商環境優化改善
隨著商事制度改革深化拓展,各地政府部門推出“一窗受理”“只跑一次”“零見面”服務等便民舉措,創辦公司、辦理涉企事務不再是難事,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逐步形成。
營商環境的改善,也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關注。世界銀行發布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營商環境總體評價在190個經濟體中列第46位,較上年度上升了32位。其中開辦企業便利度排名較上年大幅上升65位,排名第28位,五年來累計上升了130個位次,我國成為營商環境改善最大的經濟體之一。
今年兩會期間,《外商投資法》經大會表決通過,我國營商環境的法治化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日漸開放的大門,為各類中外企業及創業者進入中國提供了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發展機遇。
“退”——促進市場良性循環
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以來,一直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破解改革發展中的難點和堵點。針對創業投資的體制機制障礙,市場監管部門大膽創新探索,著力構建優勝劣汰、良性循環的市場機制。
針對市場存在的“注銷難”“吊而不銷”等情況,2015年原國家工商總局批復同意上海市浦東新區、江蘇省鹽城市、浙江省寧波市和廣東省深圳市開展未開業企業、無債權債務企業簡易注銷登記試點。同年9月,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推動企業簡易注銷改革試點有關工作的通知,推動改革試點地區逐步擴大。
2016年,全國已有39個地區開展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試點。2017年3月1日,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在全國正式全面推開。2018年年底,市場監管總局決定在北京市等地開展試點工作,進一步探索完善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進一步拓展企業簡易注銷登記適用范圍。
綜上所述“公司注冊”相關信息整理,如需代辦公司注冊可撥打:13391522356獲取一對一服務,而這些政策的部署減少了創業者公司注冊道路所遇到的“坑”,未來將會為群眾、創業者、企業增添更多改革紅利。(來源:中國工商報)
內容太多不想看,想快速了解可直接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