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溫州召開深化企業減負降本改革新聞發布會。記者獲悉,《關于進一步深化企業減負擔降成本改革的實施意見》即減負降本“45條”,已于日前出臺。
經初步測算,45條政策預計能為企業減負超過200億元;加上2019年減負政策延續條款以及今年4月出臺的“溫22條”,今年我市共計可為企業減負300億元左右。
貫徹省級政策聚焦難點痛點
記者從發布會上了解到,出臺減負降本“45條”,是回應企業對減負降本要求的新舉措。疫情影響下,原材料、海運、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漲,嚴重擠壓企業利潤空間,負擔過重、成本過高成了影響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同時,隨著去年疫情期間出臺的部分惠企減負政策到期,廣大企業迫切希望政府繼續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助企減負增效。
對此,早在5月份,我市就聚焦企業用工、物流、原材料等綜合成本持續上漲問題,謀劃“降本增效十條措施”,作為新一輪減負政策的政策儲備。自7月初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減負降本若干意見后,在全面貫徹落實省政策的基礎上,結合前期的政策儲備,提出我市具體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實施意見》。
減負降本“45條”包括貫徹落實省級減負降本政策和我市細化措施及新增政策兩部分內容。其中,貫徹落實上級政策,即“兩減四降”政策,包括減免稅收、減免政府性基金、降用工成本、降物流成本、降融資成本、降其他成本等政策。
創新“自選動作”加大減負力度
在做好落實國家、省有關減負政策的“規定動作”外,我市還結合具體實際,創新一系列“自選動作”,加大減負力度。
增加相關減負政策,助企更有力。比如在用能方面,我市將非居民管道用氣最高限價下調至2.96元/方,比去年最高限價時降低了0.5元/方,預計能為企業減負2700萬元;對市區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首次獲得用水的非居民客戶,推行“零投資”服務,免除外線接入工程投資費用以及與外線接入工程相關的查勘設計、行政許可、路面開挖修復、施工等環節產生的費用,可為企業減負1000萬元以上。
比如針對不少出口型企業反映的國際物流運力緊張問題,我市制定了強化外貿箱源保障的政策,設立2200萬元專項補助經費用于調撥外貿空箱,落實“綠色直通車”保障機制。為降低外貿不確定性風險,通過與中信保對接,擴大出口信用保險額度和覆蓋面,今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規模增加10億元以上,預計能覆蓋37.4億美元的企業保險保額。
與此同時,在省政策的基礎上補齊政策細則。比如在深化電力市場化交易改革方面,明確我市參與電力直接交易的對象,提出推進小微企業園整體打包參與電力直接交易試點等具體措施,落實好電力體制改革的各項惠企措施,能夠為企業減負3.5億元。
比如在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方面,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融資擔保支持力度,擴大業務規模,并將平均擔保費率控制在1%以內,處于全省較低水平。
狠抓政策落地夯實發展信心
為實體經濟減負降本,是有效緩解實體企業困難、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近年來,我市從稅收、社保、非稅收入、地方收費、營商環境等方面全面狠抓落實,連續出臺減負政策,成效明顯。
統計數據顯示,近三年,我市為企業減負超900億元。2020年全市規上工業每百元營業收入的成本82.2元,低于全省平均82.9元。在2020年全省改革獲得感評估中,溫州減負降本獲得感居全省第1位。今年,受原材料價格持續上升影響,“高進低出”價格剪刀差導致企業成本增加,我市規上工業每百元營業收入的成本上升0.5元,但仍低于寧波、嘉興、紹興等地。
星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就實打實地享受到了實惠。去年,僅憑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享優惠這一項,公司就省下了600萬元。昨天,拿到新鮮出爐的減負降本“45條”,該公司財稅科總監蔡小紅立馬算起了新“賬單”,她指著“延續并優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告訴記者:“按這個新政策,今年我們預計可以實現研發費用加計扣除2000萬元,將來研發投入更有積極性了。”
好政策還需強落實。接下來,市級相關部門和縣(市、區)將抓緊研究出臺配套措施,明確兌現流程,確保各項政策第一時間落實落細落地。市“兩個健康”辦、市減負辦將對政策落實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并通過“幫企云”平臺實時接收企業反饋的問題線索。